郵票設計者丁忠兵談《龍虎山》郵票設計有感
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龍虎山以數千年的道教文化積淀,被公認為:“道教第一山”。
一年前,我受中國郵政部門委托設計/1,可謂歷盡艱辛,前后畫了100多幅圖稿。在創作過程中,我首先考慮到的是要突出龍虎山道家的“仙境”、“靜凈之氣”。龍虎山是道教發祥之地,是文化名山,也是傳統名山,應突出認為精神,所以我在創作時打破工整的匠氣畫風,技法上兼工帶寫,沒用大紅大綠的顏色來畫,而是采用的傳統的筆墨語言去表達龍虎山,按此思路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容易與龍虎山的傳統文化相融,更具有人文氣息。
三枚郵票采取豎式構圖,縱向立意。在構圖上注意氣勢,做到氣息連綿、云氣環繞。由于這3枚郵票是采用連印的形式,所以這樣的設計使之更具整體感和完整性。郵票畫面不拘泥于真水的具體刻面,也不具體描繪單個物象,而是對龍虎山的主要景點進行提煉創作,融以情懷,榮早畫面整體的認為氣息,在表現嚴肅、端莊之境的同時,更重點體現天師道宇之仙境,一是道家文化和傳統畫風相得益彰。我個人認為這也是表現傳統文化精神根本之所在。
小型張“仙班迎賓”采取橫式構圖,以求“廣”、“博”之勢,圖案以中遠景構圖,近景林木繁茂,蘆溪河蜿蜒流淌,為龍虎山增添了幾分江南詩意。中景處云霧繚繞,叢林若隱若現,氣息婉轉自然,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是謂“上善若水”。遠景描繪的“仙班迎賓”景象更顯其神秘之感。眾山班列隊云端之間,迎天下賓客,彰顯龍虎山的博大胸懷。
道家之地必先“靜”。畫面以“凈”、“靜”、 “雅”、為上品,“黑”、“燥”、“臟”、大紅大綠的花俏顏色則為過。這是一種情懷,也是傳統繪畫式來體現道家人文精神的最佳手法。
“遠觀磨斷亂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水滸傳》中的這段描述,正式對鷹潭龍虎山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生動刻畫。
7月27日,《龍虎山》特種郵票在全國發行,這是龍虎山風光首次登上素有國家名片的稱號的中國郵政郵票,對于進一步提升龍虎山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它的設計者為市文聯副主席、鷹潭畫院院長、青年畫家丁忠兵。日前,記者對丁忠兵進行了專訪。
丁忠兵,畢業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中國畫專業,師從著名畫家范曾、陳玉圃、杜滋齡先生,從藝近三十年來,在中國書畫藝術創作和教學上始終不渝秉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多件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參與設計《龍虎山》特種郵票無疑為他的藝術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談到郵票的設計過程時,丁忠兵說出了一番肝炎和體會:
“因為是家鄉人,是本土人,能夠畫龍虎山感到高興,參與進來,前前后后,我也歷經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畫了大概一百多稿,反反復復。
設計郵票與平時繪畫除了對技法的要求不一樣外,它還有它的特殊性,方寸之間要見精神,創作者一定要對龍虎山有自已的理解。
所以畫龍虎山郵票的時候,跳出龍虎山,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這個它的美,美在哪?它除了自然的風光的那種美,更主要是那種精神,那種精、氣、神。”
在全國眾多設計者中,經過初賽、復賽、終賽,丁忠兵脫穎而出。丁忠兵說:“參與選拔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學習過程,而最終受委托設計郵票是對自已藝術成就的最大肯定。自已的作品得到專家和這個一些評委的認可,我覺得是最大的滿足,不是其它方面,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意義,我覺得非常的不一般,我覺得郵票設計對我自已藝術的提煉可以上升到一個里程碑的一個角度,這樣一個感覺感。”
郵票設計者——丁忠兵簡介
丁忠兵,號石崖山人、齋號住秋齋,就讀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中國畫專業,師從著名畫家范曾、陳玉圃,杜滋齡先生。2007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錄取。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院特聘畫家(北京)、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鷹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鷹潭市青聯委員、鷹潭市月湖區政協委員、江西省“優秀美術教師”,“市十大杰出青年”。其繪畫和書畫作品在柜內曾多次入展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單位舉辦的不同展覽。2009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丁忠冰畫集》。2011年,在天津圖書館美術館局辦了“丁忠兵中國畫展”。
《龍虎山》特種郵票原地郵局
為了配合江西鷹潭市成立30周年,中國郵政定于2013年7月27日發行《龍虎山》特種郵票1套3枚,小型張1枚。郵票采取龍虎山風景3枚連印。龍虎山原名云錦山,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道教祖庭、丹霞地貌、崖墓奇觀三大特色舉世聞名。《龍虎山》特種郵票原地為:江西省鷹潭市貴溪龍虎山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335409
粵公網安備 4403060200223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