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有的郵票已印制完成或印制了部分成品,卻因種種原因而被取消發行,筆者依據相關資料按時間順序匯總介紹如下。
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紀念》“旅大貼用”郵票
該郵票已印制完成,計劃于1950年7月1日與紀4的普通(關內)及“東北貼用”郵票同時發行,因旅大自1950年7月1日起廢止關東幣郵票改用東北幣郵票而未發行,參見以下兩份郵政檔案。《上海供應分處關于限旅大貼用開國紀念郵票已全部印就的函》郵政總局上海供應分處1950年6月28日發“郵字第248號”公函,致郵政總局供應處:“限旅大貼用開國紀念郵票4種,計80萬枚,已由大東書局于本月26日印齊并全部交來”。郵政總局1950年7月8日發“供字第479號”通令,其中說明:“茲據東北郵電總分局電稱旅大自本年7月1日起廢止關東幣郵票改用東北幣郵票等情,據此上述開國紀念郵票‘旅大貼用’者已由本局停止發行,希各知照為要。”
“集1”《保衛世界和平》小型張
據《中國郵票史》(第7卷)記述,郵票發行主管部門在印制紀10《保衛世界和平(第二次發行)》郵票時,“郵票發行主管部門當時還為此套郵票印制了小型張,圖案為‘紀5’的400元、800元面值(根據北京人民印刷廠鐫刻的原版翻制印版)和‘紀10’的400元、800元面值,雕刻版雙色印制,志號為‘集1’,共印制4萬枚,但終未發行。”該卷的注釋中還說明:“1953年5月6日,郵政總局郵票處曾請示庫存的以一、二次和平鴿為圖案的小型張郵票4萬枚,可否于發行紀24郵票時一并出售,局長批示:“小型張不賣”。“集1”未發行的原因至今仍未見披露。
原紀20《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紀念》郵票
《中國郵票史》(第7卷)詳細記述了原紀20郵票的情況。郵電部計劃在195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日發行《蘇聯十月革命卅五周年》紀念郵票。1952年7月16日,郵政總局將郵票草圖送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協助審核。7月18日,總會復函中特別指出:“將‘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卅五周年紀念’字樣,改為‘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卅五周年紀念’,較為正確妥當”。 郵政總局很重視這些意見,于1952年7月22日向中宣部函請指示,除郵票內容及圖案外,特別提到郵票名稱“‘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卅五周年’是否妥當,亦請考慮”。因未得復函,8月中旬又電話催問,但僅得到關于郵票內容的答復。郵票圖稿完成后,于9月1日報中宣部審查,并再次提出“其名稱‘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卅五周年紀念’,是否恰當,亦請一并考慮”。9月5日,中宣部復函同意郵票設計內容,對票名僅說明“‘卅五週年’應改為‘卅五周年’”。為配合郵票發行,郵政總局業務處設計了“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卅五周年紀念”的紀念郵戳,于1952年9月19日將戳樣函送中共中央辦公廳審核。9月24日,中辦復函稱票名要加“蘇聯”兩字,并提出兩個建議名稱。郵政總局業務處負責人將此函送郵票科,指示要修改郵戳及郵票名稱。郵票科從中選擇了“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紀念”這一名稱,報送總局批準。由于上報時沒有說明此前票名已有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和中宣部的明確意見,故未引起有關領導的注意。因設計、制版影響,決定將紀20延至1953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三周年紀念日發行。1月26日,郵電部簽發發行通令。2月7日,上海郵局致函郵政總局,指出“是十月革命產生蘇聯,并非在蘇聯建立后才發生十月革命”等理由,說明票名是錯誤的。郵政總局請示中宣部,中宣部答復“上海反映的意見是正確的”郵票“如未出售,應該停止”。2月12日,郵電部電報通知各省、市、自治區郵局,“停止發售十月革命紀念郵票”。2月13日上午8時,郵政總局郵票處又打電話通知各大區管局及綏遠等7個郵局,停止出售該項郵票。但是反饋的信息令人擔憂,提前發售的情況相當嚴重。據郵政總局郵票處1953年4月1日統計,出售錯票的局所97個,尚未收回47601枚。其中湖南因為電報漏發90余個屬局,出售最多(55個局所售出40735枚),其他各地局所多為提前出售。
軍1《軍人貼用》第3圖郵票(俗稱“藍軍郵”)
據《中國郵票史》(第7卷)記述,1953年2月20日,軍郵總局與郵政總局商談決定設計一種軍用郵票圖案。7月8日,郵票正式開印。8月24日,郵電部簽發郵件字第1730號通知,稱軍人貼用郵票“現已印妥并已交由通信部向軍委所屬部隊和機關逐級發給軍人應用……如有軍人直接間接向郵局交寄郵件貼用上述郵票,應予照收,不得拒退”。9月3日,總后勤部財務部和軍委通信部聯合發出通申5302號電報,“以前已撥去之郵票希暫時保存不要下發(何時使用將另行通知)……望有關部門嚴格控制。緩期執行”。1954年1月12日,軍人貼用郵票全套3個圖全部印制完成并已交清。6月11日,軍委通信部決定,凡已發給個人而沒有使用的,能收回的即收回,不能收回的也不準再作寄遞信件用;各單位所存的郵票暫時仍繼續保管,等候進一步通知。10月23日,軍委通信部決定采取化紙漿的辦法銷毀庫存郵票,各單位也應遵照此精神對各自保存的郵票作出處理。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在“軍1”郵票中標注“郵票(3)未下發使用”,“郵票(3)”即軍1的第3圖“藍軍郵”。
特15《首都名勝》第3圖“天空光芒四射”郵票
該套郵票的第3圖是“天安門”圖案,《中國郵票史》(第7卷)雖然較詳細地記述了原已印制完成的“天安門”圖郵票的相關情況,卻并沒有說明“要修改重印”的具體理由。1955年4月8日,郵電部將5個圖案送中宣部審核。中宣部答復《首都名勝》郵票圖案由郵電部自行審定。在郵電部部長辦公會議討論時,因為天安門天空“陰沉”,該圖的設計未獲批準。設計者邵柏林重新繪制,把天安門改亮了一些,以表現東方紅的效果,并說明為了烘托東方更亮,天空的色調不宜過淡,可以通過雕刻制版來解決天空“陰沉”的感覺。郵政總局在報告中,也專門就“陰沉”感覺的問題作了解釋,5月11日朱學范部長批示同意印制。4月28日確定郵政總局自己雕刻北海和天安門兩圖的原模,其余三圖及各圖的花邊交印刷廠雕刻。12月17日郵電部供應局正式向印刷廠訂印這套郵票。1956年1月25日,天安門圖樣送郵政總局領導簽發,該圖背景問題又被提出。邵柏林為此專門去了美協,之后書面說明:經與美協蔡若虹副主席交換意見,他認為這個圖還是好的,不會引起什么“暴風雨”和“爆炸”等的誤會;天空沉悶的感覺,可能是由于油墨顏色過重的緣故,如果把墨色改淡一些,沉悶的問題將會解決。1956年2月23日,郵電部供應局通知工廠可以印制這套郵票。5月22日,郵電部發出通知,6月15日發行《首都名勝》特種郵票。但6月9日,郵電部發急電,通知各省、市、自治區局:暫停發售“首都名勝”郵票中天安門圖一枚,“掃數退回,不得流入公眾之手,其余四枚仍按期發行,所缺天安門圖票修正重印后再補充發行”。關于天安門圖郵票停售回收,在檔案中僅有“‘天安門’票奉部長指示要修正重印”,沒有其他說明。由于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有提前發售情況,未收回的共有872枚。筆者認為:因為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該郵票又由郵電部自行審定,有關領導對之過于謹慎,惟恐出現政治性問題,導致了對該票的爭議和停售回收。
紀54《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郵票
依據《中國郵票史》(第7卷)的記述簡要介紹如下。1958年1月13日,《北京日報》報道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將于當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消息,郵票發行局知道后即決定發行《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紀念郵票。2月8日,郵票發行局致函團中央協助審查,團中央復函表示同意郵票的設計,該復函中所用會議名稱為“第五屆學聯代表大會”,但這一正確的大會名稱并未引起郵票發行局的注意。3月20日部長批準郵票可以交廠印制。8月21日起草新郵發行新聞稿,通知紀54于1958年9月1日發行。直到8月28日晚,郵票發行局才發現郵票名稱與會議名稱不符。經向團中央詢問,原來前幾次國際學聯的代表大會名稱都是用“第×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但當時國際學聯尚未包括世界各國的學生組織,為了確切表達大會的性質,在確定于北京舉辦這次大會的1958年1月國際學聯執委會上,決定自本屆起將大會名稱改為《國際學聯第×屆代表大會》。郵政總局迅速于8月28日和8月30日兩次電報通知“停售撤回”紀54。由于提前出售等原因,仍有少量錯票被售出。據擋案記載:內蒙古包頭郵電局所屬西河樓支局提前出售過8分面值的郵票200余枚;北京市郵局的32支局和良鄉局竇店郵電所亦有類似情況發生,未能追回的8分面值的郵票176枚,22分面值的郵票118枚;另上海市郵局報告,曾在信件上發現合肥的一家郵票代售處出售的8分面值郵票。
原特62《京劇臉譜》郵票
《中國郵票史》(第7卷)記述了該套郵票從籌印到撤銷發行,以及銷毀的種種情況。郵票發行局從1961年四五月間便開始調研、咨詢工作,準備發行一套京劇題材特種郵票。1962年12月,“京劇臉譜”列入下一年度郵票發行計劃。由于出現“京劇臉譜”是否“野蠻”之爭,直到1963年9月才為“京劇臉譜”正式編為“特62”,向郵票廠發出訂印函,要求在1964年2月中旬全部印制完畢。但是在印制過程中又出現問題,因需要等待新紙造出后才能進一步試印,推遲到10月底交貨。1964年6月5日-7月31日,文化部在北京舉行了全國京劇現代劇觀摩演出,《人民日報》就此發表社論,透露出上層領導對傳統京劇持批評態度。郵票發行局領導察覺到“京劇臉譜”郵票與黨的當前文藝政策發生了矛盾,于10月初通知北京郵票廠暫停印制“京劇臉譜”郵票。此時,北京郵票廠完成了約1900萬枚合格品,且七個圖已印制完成,另一個圖正在印制中。1964年12月8日,郵政總局局長正式通知發行局,“黨委今天討論后,決定銷毀。請即遵照執行”。通縣造紙廠在銷毀《京劇臉譜》郵票時,由于對需銷毀郵票的情況估計不足、處理不當造成在銷化成紙漿時,較小的紙塊膠結成疙瘩,溶化不了而沉底為垃圾,廠方每8小時排放一次垃圾于廠門口外,致使小孩聚集撿拾,致使少量郵票流入社會。
原文5《紀念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四十周年》郵票
《中國郵票史》(第8卷)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該套郵票的種種情況,但是未能說清楚這套已印制了部分郵票而沒有發行的原因。1967年是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40周年,應江西省要求,郵電部黨委同意,郵票設計室于同年8月完成了這套郵票的設計工作,全套4枚郵票: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和親密戰友林彪同志(俗稱“大藍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8月10日,郵電部黨委上報中央文革小組審批。8月21日,文革小組宣傳組經辦人電話通知:對第1圖沒有意見,對其他圖案提出修改意見,并說明修改后不必再送審。8月24日,郵票發行局向北京郵票廠訂印,每圖印1000萬枚,面值都是8分。郵票編號為“文5”,計劃于1967年10月1日發行。由于沒有正式批文,郵票發行局經辦人心中不踏實,又于9月18日將郵票印樣函報中央文革小組宣傳組審查。第2天就收到回復意見:“井岡山紀念郵票第三、四圖如果沒有印,就不要印了;如果已經印好,先不要發行。因為領導同志還沒有批準”。此后,郵票發行局多次與中央文革小組聯系:20日答復“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圖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需經領導審查”;22日通知“暫不印行”。該郵票的第1圖打印樣數千張,第2、3、4圖已印制幾十萬印張。1968年1月25日,郵電部軍管會向中央文革小組提出,因郵票已經過時,擬撤消這套郵票的發行計劃。8月28日,郵電部軍管會生產指揮部答復郵票發行局:“該郵票不再印行”。
原文14《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俗稱“全面勝利”)和原文15《毛主席給日本工人朋友們的重要題詞》(俗稱“黑題詞”)兩套郵票
《中國郵票史》(第8卷)明確記述了這兩套郵票未發行的原因。1968年9月24日,郵電部軍管會生產指揮部發出(68)革生字第6號文件《關于發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毛主席給日本工人朋友們的重要題詞”郵票的通知》,以上兩套郵票于1968年10月1日發行。“全面勝利”是為紀念29個省、市、自治區建立革命委員會,全套2枚郵票,同圖(有毛澤東和林彪像)面值分別為8分、22分兩種。9月14日,郵票發行局向北京郵票廠訂印“文14”郵票,票幅60mm×40mm,面值8分的印制1億枚,面值22分的印制200萬枚。在發行日前,該郵票已印制完成交郵票發行局郵票庫。“黑題詞”是為紀念毛主席1962年9月18日書贈日本工人朋友們的題詞,全套2枚郵票,同圖(題詞)面值分別為8分、22分兩種。9月23日,郵票發行局向北京郵票廠訂印“文15”郵票,票幅52mm×31mm,面值8分的印制3000萬枚,面值22分的印制100萬枚。在發行日前,8分面值郵票已印制1295萬枚,22分面值郵票還未印制。9月27日,黨中央召開宣傳工作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如何正確地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問題,糾正“文革”初期宣傳工作中的一些錯誤做法。郵電部軍管會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當日向各省、市、自治區郵電管理部門發出電報,要求各局立即停發已接到或將要接到的這兩套郵票,并速全部退回郵票發行局。
原文14《全國山河一片紅》(俗稱“小一片紅”)郵票
《中國郵票史》(第8卷)記述了該套郵票設計及撤銷發行等情況。“全面勝利”郵票停發后,設計人員進行了修改,去掉毛澤東、林彪像,改以工農兵形象,背景增加了中國地圖(標有“全國山河一片紅”字樣),票幅仍為60mm×40mm(俗稱“大一片紅”)。該票送審時,周總理指示“不要貪大求全”。設計人員將票幅縮小為30mm×40mm,保留工農兵形象和中國地圖,減掉了一些標語口號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字樣。郵票編號仍為“文14”,票名改為《全國山河一片紅》,全套仍是2枚郵票,同圖面值分別為8分、22分兩種。1968年11月6日打出印樣,郵電部軍管會審查同意,郵票廠正式開印。郵票定于11月25日發行,8分票已印完5000萬枚,22分票未印。11月23日中午,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輯陳潮在郵亭買到此票,他發現郵票上中國地圖邊界走向很不準確,向地圖出版社領導匯報。出版社領導分別打電話向郵票發行局及中央文革小組反映,中央文革小組又給郵電部打電話。當日14時10分,郵電部通知郵票發行局不準發行該郵票。郵票發行局立即打電話通知各省、市、自治區郵電管理局,郵電部軍管會也發電報:“全國一片紅郵票地圖不準確,請立即收回封存,已經出售的要盡可能設法收回”。“據郵票發行部門事后調查,除北京市外,還有天津等地提前出售,共2000多枚。”
原普24《喜鵲、鴿子》郵票
1986年第9期《集郵》雜志在新郵預報欄目“十月份將發行的郵票”中,正式公布這套普票的具體資料,其中發行日期是“1986(具體日期待定)”、全套2枚“喜鵲 4分”“鴿子 8分”。《中國郵票史》(第9卷)說明這套郵票:“已印制完畢,只待擇日發行,發行日期應在10月。”該卷引錄郵票發行局[1986]票發字186號文:“原計劃發行的‘喜鵲、鴿子’膠印普票,是在1985年通信用票供求矛盾較大,作為補救措施,臨時確定設計發行的。目前通信用票緊張的狀況有所緩和,加之一套普票只發行兩枚,枚數太少,故決定取消發行。”筆者對這樣的說明存有疑問,這套普票既然已經印制完成的,而且郵票面值4分、8分都是當時最常用的面值,消耗量很大,完全可以采取暫緩發行等方式。而且一套普票因為只有兩枚也不是取消發行的理由,因為此前還發行過全套一枚的普19《北京長話大樓圖案普通郵票》。我國郵政主管部門對銷毀已印制的郵票是非常慎重的,《喜鵲、鴿子》普票并不涉及政治問題,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理由是不會銷毀的。《中國郵票史》(第9卷)將“取消發行的‘喜鵲、鴿子’普通郵票”編在“普通郵票發行工作中的探索”一節中。說明當年安排發行《喜鵲、鴿子》普票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普通郵票和紀特郵票供需矛盾十分尖銳,郵票廠生產能力又一時增加不上去。恢復生產膠印普票,可以緩解郵票發行的緊張狀況。”顯然發行這套普票是具有試驗性質的,然而不僅這套普票被取消發行,并且此后我國再也沒有發行膠印普票(不包括普無號M)。據此筆者推測,膠印《喜鵲、鴿子》普票是一次不成功的試驗,由于該郵票沒有達到質量要求,是不得已而銷毀的。
粵公網安備 44030602002232號 |